新疆阿勒泰市將軍山上樹木蔥郁(攝影:王秉陽)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在塔中植物園進行植物耐堿試驗(攝影:江文耀)
4月16日,新疆昌吉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正在植樹(攝影:牛國華)
當春天的腳步踏入新疆,新疆多個部門已鎖定目標:今年各部門將共同完成450萬畝以上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任務。
沙漠面積達到43.04萬平方公里的新疆,與風沙的博弈從未停止。當年,和田地區的民豐縣因為沙漠侵城,面臨再次搬遷的命運時,防風治沙就成為人們的共識。如今,新疆各族群眾通過沙漠種植、沙漠旅游、沙漠康養等方式,打造多元沙漠經濟,將黃沙變成了致富的“金沙”,治沙與產業化相結合實現了生態和經濟同頻共振。
使沙漠綠起來
新疆防沙治沙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吐爾遜·托乎提介紹,今年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作將主要圍繞綠洲、城市、農村外圍這些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區域,并向很快能見到效益的方面發展。一方面將繼續深入實施塔里木盆地周邊和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提請國家加大對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資金投入,按規劃設計及實際需求,規模推進,早出成效;另一方面將著力抓好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當好推動全區防沙治沙發展的探路先鋒。
與此同時,新疆還將在荒漠生態保護和修復、引導發展特色沙產業、防沙治沙科技支撐等方面持續發力,扎實做好防沙治沙各項工作,使沙漠綠起來的同時,讓當地農牧民富起來。
新疆是全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開展了大量防沙治沙工作,在天山南北矗立起一道道綠色屏障,使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得到遏制,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不懈努力,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依托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退牧還草工程、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32萬畝。目前,在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下,新疆沙化土地面積擴展速度在減緩,已由2009年以前的年擴展82.8平方公里縮減為現在的年擴展73.4平方公里。
2017年,新疆通過植樹造林、封沙育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方式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466.13萬畝,順利完成當年年度治理目標任務。眼下,新疆正逐步推進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示范區項目,結合脫貧攻堅認真開展生態工程,確保沙化土地治理任務順利完成。同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防沙治沙體系,依托科研院所和社會企業,研發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提高新疆防沙治沙科學化水平,推進防沙治沙技術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讓農牧民富起來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二牧場艾格日托格拉克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過去村里飽受風沙之苦,昔日滿目荒涼、風沙嚴重的荒漠現已被成片的梭梭林覆蓋。
“2016年,村黨支部書記帶著我們17戶貧困戶成立了合作社,栽植了200畝梭梭,并引進大蕓進行種植。2017年就有了收獲。2018年,大蕓豐收,我最初入股合作社的6000元翻了一番。”村民艾買爾·阿合尼亞孜說。
面對龐大的沙漠,新疆各地的群眾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治沙模式:和田地區種植玫瑰、精河縣種植蛋白桑、阿合奇縣種植沙棘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沙特點,也形成了今日新疆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據了解,目前,新疆大蕓、釀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侖等沙漠地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面積已達142萬畝。
和田綠昆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云海說,目前,周邊農民因為沒掌握種植技術,大多通過臨時雇用或者參與長期管理的方式來增收。“今年我們將通過制定標準引導農民參與種植,同時確保綠色無公害,提升肉蓯蓉的質量。”他說。
而在于田瑰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于田瑰覓)的實踐中,玫瑰花不僅在沙漠里盡情綻放,還發展成了特色產業。于田瑰覓辦公室主任高紀元說:“于田瑰覓規劃了萬畝特色玫瑰開發種植基地,目前已經種植了6800畝,今后會逐步擴大。”
于田瑰覓目前的玫瑰花產品主要以花茶和花醬為主,除了銷售到疆內城市,還通過北京、上海等地的分公司擴大銷售市場。同時,種植基地為周邊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務工機會。“去年,我們全年使用工人兩萬多人次,都是周邊鄉村的農戶。”高紀元說。
隨著2017年年底新疆新申報的烏蘇甘家湖國家沙漠公園、沙灣鐵門檻國家沙漠公園、輪臺依明切克國家沙漠公園順利通過國家評審,至此,新疆國家沙漠公園總數增至26個,總面積達198243.89公頃,成為全國沙漠公園數量最多的省區。
新疆26個國家沙漠公園,26種不同的沙漠旅游體驗,讓新疆的沙漠有了別樣風情。
治沙與產業化相結合
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烏蘭旦達蓋沙漠,金桑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桑灣)種植的2萬畝蛋白桑讓這片荒漠變成了“桑田”,也讓他們有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的基礎。
2009年,金桑灣總經理劉吉發了解到蛋白桑的發展前景,于2013年在家鄉烏蘭旦達蓋沙漠嘗試種植蛋白桑。經過5年的努力,如今2萬畝蛋白桑生態林已經成為一道景觀,他建立了桑葉加工廠,吸納當地100余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
“我和妻子每天采摘80公斤桑葉,能掙600多元錢,比起干其他農活收入高多了。”金桑灣的采桑工王強說。
劉吉發介紹,一噸鮮葉經加工可產200公斤桑茶。篩選出葉質較老的桑葉可加工成桑堿片,剩余的殘渣則成為高蛋白的牲畜飼料。從種植、采摘到加工成品,不會造成任何浪費。
“未來5年,我們計劃把蛋白桑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再上8條生產線,帶動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增收,我們還將繼續研發桑葚果汁、花青素、桑黃菌、桑飼料等產品,提高桑葚經濟價值,不斷延伸產業鏈。”劉吉發說。
趁著春光,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上湖村烏爾達莊園的經營主王磊正在修整庭院,為兩個多月后到來的沙療季做準備。
王磊經營的旅館緊鄰吐魯番的沙療中心,每年6月份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沙療者就在此長住。“客人每次一住就是半個多月,10間房早被預訂一空。我們這里的房間全部按照標準間建設,有衛生間、淋浴設施等,庭院里有葡萄園,游客可以付費采摘。”王磊說。
據吐魯番市統計,每年有30多萬名游客慕名到吐魯番進行沙療。上湖村村民來提帕·依沙木丁已經在沙療中心附近經營家庭旅社超過15年了,她把自家客房打掃得格外干凈,還在院子里搭起了大板床。來沙療的游客除了每天固定的兩三個小時,其余時間就聚在院子里的大板床上盤腿而坐,唱唱歌、跳跳舞。來提帕的家庭旅社平均每年接待近千名游客,收入四五萬元。
為了升級沙療康養產業,吐魯番市委、市政府逐步將吐魯番建設成為重要的風濕病治療基地。自2015年起,吐魯番市便啟動了“沙療小鎮”建設項目,對吐魯番維吾爾醫醫院沙療中心所在地高昌區亞爾鎮上湖村進行全面改造升級。沙療小鎮將上湖村進入沙療中心主干道兩旁的舊民居改建成統一的民族特色建筑,全村153戶家庭式旅館也隨之規范升級,為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餐飲和休閑娛樂環境。
以沙為本,帶動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旅游、康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不斷增加。據了解,新疆沙產業深加工企業目前已有93家,年加工能力達118萬噸,年總產值達到34.5億元。治沙和產業化的發展,讓沙產業成為新疆特色優勢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