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原伊克昭盟東勝羊絨衫廠與日本三井株式會社簽訂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日本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生產開司米羊絨衫,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對外開放的起點,也是中國西部十二個省、市、自治區第一個引進外資與技術的項目。40年過去了,從一個小小的羊絨衫廠發展到現在,鄂爾多斯集團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羊絨制品企業,一句“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讓“鄂爾多斯”享譽世界。
建廠初期伊盟羊絨衫廠廠長王林祥向外商介紹原料
2018年8月28日,日落西山,鄂爾多斯集團服裝品牌2018秋冬大秀正在中國皇家文化地標——北京太廟上演。
落日余暉、紅磚墻、琉璃瓦,還有幾縷煙霧繚繞,一群穿著羊絨衫的模特隨著音樂姍姍走來……太廟前的享殿廣場內,鄂爾多斯的沉浸式舞臺,把這個莊嚴肅穆的地方變成了自己的秋冬秀場,給人們帶來一場歷史與時尚的視覺盛宴。
今年56歲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絨紡事業部總經理李中秋坐在秀場前排,心潮澎湃,感受著品牌羊絨產品通過國際超模劉雯等人的演繹,在傳統地標背景下帶來的具有沖擊力的時尚感,同時,不由地回想起自己與鄂爾多斯羊絨結緣相伴近40年的激情歲月。
ERDOS 2018太廟大秀照片
“我剛進廠時,使用的還是剛從日本引進的手搖橫機呢,但那時這已經是很不錯的設備了。”李中秋告訴記者。 1980年10月28日,剛剛高中畢業的18歲少年李中秋,得到了一個讓當地人奔走相告的消息:伊盟羊絨衫廠要招工啦!
1979年批準立項的伊盟羊絨衫廠是改革開放后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一個招商引資項目,也是國內首家全套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山羊絨加工設備和技術的工廠。當時,投資費用需要2300多萬元,比伊盟全年的財政收入還要多。就在這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伊克昭盟,為羊絨衫廠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最終采取以物易物的補償貿易模式,用羊絨衫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抵頂日本三井公司的設備技術價款,這在當時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大創舉。
當年,李中秋很幸運地被招收進廠,成為自治區第一家外向型企業的第一批員工。進廠后他干擋車工,半年下來,師傅們覺得這個后生挺能吃苦,又機靈,便安排他當了保全工。這期間,李中秋遇到了其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人——日本技術人員山田。素以“嚴苛”待人的山田,唯獨對這個勤奮好學卻不善言談的中國小伙子青睞有加,不僅教他保全技術,還提出要李中秋學設計。多年后李中秋回憶,其實他從山田那里學到的,不僅僅是嚴格的管理和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所掌握的高超的技藝,更重要的是,這個日本人讓自己看到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就在李中秋一門心思學技術的時候,他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人——伊盟羊絨衫廠廠長王林祥也看到了企業發展“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舊廠房編織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的羊絨深加工企業僅有北京雪蓮、新疆天山、上海毛紡廠等幾家,而伊盟羊絨衫廠從日本全套引進的設備技術和生產管理都比較領先,尤其是內蒙古作為優質羊絨主產區的原料優勢相當突出。王林祥認為,只要很好地運作,完全可以在羊絨這個圈子里做成世界第一,盡管當時很多人認為他的這種想法是天方夜譚。
雖然有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但國有企業僵化的等級工資制度卻與先進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對于羊絨衫廠而言,只有改革,才能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在李中秋這批年輕紡織工人的期盼中,干什么營生,掙什么錢,才是硬道理。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1984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風起云涌,剛剛當選為羊絨衫廠廠長的王林祥率先亮劍“砸三鐵”:
——砸掉固定工的“鐵飯碗”,實行“見習工制”和“合同用工制”。
——砸掉傳統八級工資制的“鐵工資”,實行計件聯產全浮動效益工資制。
——砸掉干部的“鐵交椅”,實行干部競聘上崗制。
“砸三鐵”改革發生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前夕,一時間掀起波濤巨浪,在自治區甚至全國都是超前的,連處在當時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也組織考察團前來學習取經。改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全廠人均工資由38.97元增至120元以上,李中秋和他的工友們積極性創造性空前高漲,羊絨衫廠成為當地城鎮待業青年工作首選,炙手可熱。這三項制度后來經過不斷完善優化,成為鄂爾多斯集團傳承至今的最根本制度。
1436國賓禮
1987年,王林祥代表羊絨衫廠向上級部門立下軍令狀,提出為期3年的企業經營大承包。承包后的羊絨衫廠進行各式各類的細化承包,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管理與運營水平。最終,在改革創新的推動下,3年下來超額1100萬元完成了承包任務,相當于每年“賺回”一個同等規模的羊絨衫廠。這期間,鄂爾多斯集團歷經了它的第一次大變革:伊盟羊絨衫廠與伊盟紡織公司分離,一場“體制之爭”,為日后集團的長遠發展做成了“奠基禮”。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1989年,分立后的鄂爾多斯羊絨衫廠外銷受阻,國內市場更是一片空白,困境之下,王林祥提出“兩條腿走路”的營銷戰略,外銷走出去和內銷拓荒同步展開。當年10月,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一則“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的廣告播出,讓國人知道了羊絨衫,也記住了鄂爾多斯,一個驚艷世界的“溫暖”故事,悄然萌動,徐徐開啟……
接下來上演的一幕幕營銷創新“大戲”越來越精彩,鄂爾多斯品牌營銷全面展開,在一輪又一輪被媒體稱之為“鄂爾多斯風暴”中,鄂爾多斯成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和同行業第一枚“中國馳名商標”。
參加鄂絨B股上市慶典儀式
品牌遠航的背后,是先進技術的支撐。羊絨分梳技術革新、羊絨深加工技術突破和應用領域延伸、產業化研發體系形成、企業集成式創新,4次技術跨越成為了鄂爾多斯領跑行業的核心驅動力。到2007年,鄂爾多斯羊絨衫外銷量達到頂峰的500多萬件,內銷量也由1989年的14.2萬件增長到200多萬件。
在鄂爾多斯的帶動下,中國羊絨工業迅速崛起,經過幾輪原料大戰和銷售大戰,美國和日本的羊絨加工企業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歐洲的羊絨加工日漸萎縮,鄂爾多斯取代稱霸羊絨業150年之久的英國道森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羊絨制品大王。
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鄂爾多斯從集團化經營到二次創業,從品牌升級到品牌重塑,從制定國際標準到企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成為企業傳承下來的強大基因,除了一直精耕細作的羊絨產業,企業在棋盤井打造的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也風生水起。
如今,眾多媒體用“鄂爾多斯用時尚打敗了天氣”、“鄂爾多斯變時尚了”這樣的主題來描述鄂爾多斯,“中國商標金獎”、“中國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等榮譽獎項也紛至沓來,鄂爾多斯成為羊絨行業標志性品牌和中國紡織服裝第一品牌,品牌價值也一路攀升到932億元,位居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方陣,在時尚和品牌價值上找到了與世界連接的方式。
1981年10月1日擴建絨毛廠項目竣工剪彩
而對于懷揣夢想的人來說,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鍥而不舍前進,總有達到目的那一天。1991年6月,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不善言談”的李中秋,在歷練中逐漸成長起來, 融入到集團管理體制改革的浩大洪流之中。1996年,作為技術性實干家,李中秋被推到了“前臺”擔綱大任,這一干就是20多年,他用堅實的腳步實現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的最好結果。
特別讓鄂爾多斯自豪的是,2001年4月1日,伊克昭盟撤盟建市,當地領導經與集團交流協商,最后定名為鄂爾多斯市,從此,鄂爾多斯集團和這座命運與共的城市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也開創了一座城市以企業品牌命名的先河。
談到改革開放40年的感受和體會,王林祥表示,鄂爾多斯集團的成功秘訣就在于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踏準時代的節拍順勢而為,在關鍵時期進行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改革和創新,從而推動了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改革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最大驅動力。“如今的鄂爾多斯集團,已經踏上了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幸福企業新征程,也將繼續在溫暖全世界中不斷前行。感謝偉大的時代,感謝偉大的改革開放!”
1997年-2006年鄂爾多斯集團連續9次獲美國美斯公司五星獎
現代化的工廠
記者手記
說起鄂爾多斯,似乎就像提起一個溫暖的老朋友,每到秋冬,很多人都會穿起鄂爾多斯羊絨衫,它飄逸、輕盈、品質優異卻不張揚,溫暖了我們幾十年的歲月。
創立于1979年的鄂爾多斯集團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對外改革開放的坐標。在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中,它一直堅持“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步伐,創新奮斗,發展壯大。在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緊跟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發時代之先聲、開創新之先風,走改革之新路,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積極踐行者。
這個來自內蒙古草原的民族品牌,歷經近40年風雨磨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追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成長為“世界羊絨大王”和“世界硅鐵大王”,成為羊絨和硅鐵行業的領跑者,讓鄂爾多斯溫暖了全世界,也讓不忘初心的鄂爾多斯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如今的鄂爾多斯,內斂、現代、摩登,等你再次回首,她已經是全新模樣,但溫暖仍在。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南斯勒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