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2018年的冬天,神州大地涌動著改革開放熱潮。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天翻地覆的偉大變革。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走過了千山萬水,經歷了千難萬險,創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跡,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回首奮斗歷程,展望光明前景,熱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網草原頻道系列專訪活躍在草原大地各領域代表、專家學者,寄語改革開放40周年,分享自己的收獲和感想、愿景和期望,為億萬中國人民心中激蕩著的共同心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匯聚聲音和力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長李偉方(資料圖,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40年來,草原地位發生巨變”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長李偉方深情寄語改革開放。他說:“40年來,遼闊草原的作用從未改變。如今,草原已經由單純的牧民生產資料轉變為生產生態兼顧、生態優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草原地位發生了巨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必將指引草原事業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民族團結作出重大貢獻。”
2017年“大美草原守護行動”上,李偉方帶領參會的全國草原監理執法人員集體宣誓(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草原是‘地球皮膚’,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之一”
作為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長,李偉方一直致力于在草原的生態和生產功能中求得平衡和雙贏。他曾表示,“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草原就是‘地球皮膚’。草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之一”。
“我國草原具有‘四區疊加’的特點。”李偉方說。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主要分布在江河源頭區和生態脆弱區;草原大多位于邊疆地區,全國2/3的陸地邊境線分布于草原牧區;草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世代生活的家園;草原牧區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深度貧困人口比重比較大。因此,“草原具有生態、生產雙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增加了一個草字,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體現了深刻的大生態觀。”李偉方說,這是對草原生態地位的重要肯定,也是開展草原保護工作的基本遵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