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的展開,冰雪運動在中國的“熱度”也是越來越高,大眾參與的熱情更是日益高漲。
不過提起冰雪運動,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高大上”的現代滑雪、冰壺、花樣滑冰等運動項目。實際上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傳統的冰雪運動更是源遠流長。由于蒙古族、哈薩克族、鄂溫克族等許多少數民族的發祥地都是冰天雪地,冰雪運動的元素充斥著漫長的冬季生活。
冬季到草原來看雪(攝影:趙芮芬)
千百年來,有些冰雪運動延續至今,有些則漸漸不為人知,還有些則在現代社會藉由各種機緣迎來了復興,例如被熱播電視劇《甄嬛傳》帶火的滿族“冰嬉”。春節將至,如果你有去草原過年的計劃,一定不要忘了體驗一下獨特的“花式”玩雪。
史海鉤沉:從“木馬”到滑雪板的變遷
中學物理告訴我們,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則壓強越小。西北邊疆的冬季常常寒冷多雪,為了讓自己在積雪中便于行走,聰明的各少數民族先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滑雪器具方便出行。
國外學者實地考察敦德布拉克滑雪狩獵巖畫(來源:人民網)
早在距今1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疆已經有了人類滑雪。位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敦德布拉克的滑雪狩獵巖畫表現了一組腳踏滑雪板、手持單桿滑雪的狩獵人形象,比以往其他國家發現的人類滑雪巖畫以及滑雪板殘片所反映的年代至少提前2000年以上。2015年,新疆阿勒泰為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的說法首次得到國際公認。
到了隋唐時期,滑雪器具多次出現在史書中。《隋書·北狄傳》記載,生活在如今的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室韋”由于“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選擇“騎木而行”,可見當時已有木制滑雪工具。成書于北宋的《新唐書》記載了唐朝的“木馬突厥三部落……俗乘木馬馳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輒百步,勢迅激”,可以理解為滑雪板和滑雪杖的雛形,而且滑行速度很快。
少數民族群眾展示毛皮滑雪板
帶毛皮的滑雪板,兼顧速度與安全
時至今日,新疆的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仍然使用自己制作的傳統滑雪板滑雪出行。這種古老的滑雪板一般為雙只,用白松木做板芯,長約兩米,前窄后寬,底面沒有弧度,滑雪時將鞋子用皮條捆綁在雪板中間,雪板的整個滑行面用馬的小腿皮包裹,馬毛的方向向后,這樣向前滑走時馬毛順茬,速度很快;向后踩蹬或上坡時馬毛逆茬,防止雪板向后倒滑。與古老滑雪板配套的滑雪杖是一根實木細桿,長度為2至3米,比滑雪者還高,滑雪難度更大,滑雪技能要求更高。
近日,新疆9位牧民腳踩用松木、馬毛和牛皮制成的古老毛皮滑雪板,開始長達300公里的冰雪之旅,圖為牧民行進在路途上(攝影:胡虎虎)
無獨有偶,這種滑行面帶有毛皮的滑雪板同時也流行于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居住區。隨著時光流逝,這種過去牧民們必備的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已經成為當地冬季主要的體育娛樂項目。2014年,哈薩克族馬皮滑雪板制作技藝也入選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狗、駱駝……都可以用來拉雪橇
如果說滑雪主要是靠自己的體力,那么乘坐各類畜力拉動的雪上交通工具無疑愜意得多。古代的滑雪器具不僅有上文提到的“木馬”,還有“狗車”,從隋唐一直延續到明清,其形制、尺寸皆有改進。《欽定滿洲源流考》曾記載,“開元路有狗車、木馬,輕捷利便……狗車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這里的“狗車”就是狗拉雪橇。
鄂溫克族人和馴鹿雪橇(攝影:天高)
在廣大的草原地區,人們曾長期使用雪橇、爬犁等雪上交通工具來載人、載貨。除了用牛、馬拖拉之外,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還常常使用狗、鹿等動物來拉動雪橇,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地還有駱駝爬犁。如今,這些出行方式基本退出了牧民的日常生活,轉而成為外來游客體驗當地民俗的重要體驗活動,賽駱駝爬犁、賽馬爬犁等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進入各地舉辦的冰雪那達慕,成為頗受歡迎的比賽項目。
馬拉爬犁比賽(攝影:孫亭文)
除了這些源遠流長的冰雪娛樂項目,近年來,雪屋旅館、冰瀑攀巖、冰雕雪雕等各種以冰雪為主題的游樂活動更是滿足了人們“玩雪”的愿望。過年來草原,玩一次“潑水成冰”,體驗一下“天然速凍”,冰雪季的草原等你來。
冬日草原,凜冽中帶有些許溫柔(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2018錫林郭勒冬季旅游暨冬儲季體驗活動上,牧民從“天然冰箱”中取肉(攝影:中國網記者 阿藝思)
冰雪那達慕上,駱駝爬犁“吸睛”(攝影:許衛國)
冬捕上來的魚立刻被極寒天氣“速凍”(攝影:趙芮芬)
雪雕(攝影:楊子建)
夢幻的“冰雪酒店”內景(攝影:虞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