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蘊藏全球最集中的山地冰川,又稱地球第三極。高原向東俯沖,留下千山萬壑,白雪漸次轉為綠色。尤其是四川涉藏州縣,濕地星羅棋布,千萬年庇護長江、黃河之源,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也是全球變暖趨勢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濕地干涸、土壤裸露、草原沙化……種種生態挑戰疊加呈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地處長江、黃河上游的四川各族兒女繼續不懈拼搏,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氣概,抬水面,澄風沙,復林木,在江河之源筑起上游生態屏障。
四川阿壩縣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境內綠草茵茵,云海翻騰,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攝影:陳天湖)
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
從2016年1月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確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民族母親河換了新顏,開啟了歷史性發展的新征程。
茫茫九派流中國,長江黃河源四川。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游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建設美麗四川、推進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決策,緊緊抓住了這個歷史性機遇。
為加快以長江、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發展布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增強上游意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突出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嚴格實行“省負總責、州為主體、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川省林草部門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先后完成了《四川林草2025——四川林草建設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規劃(2019—2025)》《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等編制,著力構建“四區八帶”的生態修復空間格局、“一軸五屏”的自然保護空間格局、“五區協同、集群發展”的林草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他們會同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圍繞川西北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退耕還林、濕地保護修復、干旱河谷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修復等重點,謀劃了一批生態保護重點項目,對生態補償、生態治理、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給予更多政策傾斜。
“阿壩州作為長江、黃河上游最大的綠色生態天然屏障,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6.16%,嚴禁在長江黃河重要支流1公里范圍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紙、印染、制革等項目。”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楊克寧說,黃河流域3個斷面,岷江流域22個斷面,嘉陵江流域7個斷面,達標率全部為100%,6個出州斷面水質長期保持為Ⅱ類水質。
楊克寧說,為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管發展、管行業、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的要求履行好“一崗雙責”。由于全州均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生態環保投入力度空前:2010年以來中央累計下達資金46.79億元,實施轉移支付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970個,匹配轉移支付資金45.1億元;2015年以來州本級財政投入生態環保資金92.49億元。與此同時,生態修復治理得到全面加強。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工程,常年有效管護天然林5580萬畝、集體公益林1076萬畝、退耕還林76.68萬畝、圍欄草場4247萬畝、草原禁牧2000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2.38萬畝,水土保持治理4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9個,生態功能逐漸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黃河九曲第一彎局部(攝影:江宏景)
生態與發展兼得
四川涉藏州縣是脫貧攻堅三區三州的重點區域,如何統籌生態與發展、做到魚和熊掌兩者兼得?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探索回答了人們的困惑。
雅礱江在這里發源,全縣3216萬畝的天然草地約占四川省草地面積的六分之一。縣長羅林白天治理草原,晚上在黑土灘上睡帳篷,一住大半年,腿患嚴重風濕,站不了幾分鐘就會抖。很多人不喊他縣長,喊他草地娃羅林。幾年下來,板結荒漠開始長出牧草,“逐草游牧”向“種草定牧”轉變。
在石渠縣色須鎮,記者看見成片被鐵絲網圍住的草地里長滿了一尺多高的牧草。當地牧民說,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黑土灘”,根本沒有草,板結化嚴重。2015年,縣政府號召農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種草、維護,修復生態,很快見到成效。
2014年至2018年,石渠一個縣就實施退牧還草200萬畝。“有的牛多,有的草場大,建合作社集約化管理實現集體富裕。”羅林說,以前放牧1000頭牦牛需要40余名勞動力,通過畜牧業集約化后,只需8名勞動力。
一進石渠縣達攏村,就聽說公秋遲里家的660頭牦牛少了大半。作為從23頭牛起家的致富帶頭人,他怎么想的呢?
43歲的公秋遲里說,草原退化嚴重,門前變成了裸露的黑土灘,“不治理,牛遲早有吃不到草那一天。”公秋遲里主動把牦牛降到180頭左右,所得數百萬元投入圈舍修建和牧草種植。
人不放牧干什么?美景處處的四川,生態保護、生態旅游衍生出新崗位。如阿壩州出臺政策,吸納貧困戶從事生態公益崗位,僅松潘縣就新增2000個公益崗位。
在松潘岷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寒盼村村民甲凸茨地正在巡護草原。他說,寒盼村和鄰村川盼村原來是一個村子,多年前卻被一場泥石流沖成兩半,成為生態惡化的教訓。
“我當草原巡護員已有10年,冬春一周巡兩三次,主要看有沒有濫挖草藥、草皮和肥土的現象。”甲凸茨地說,保護好生態就有發展旅游的本錢。
鎮坪鄉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多吉次仁說,11名貧困村民擔任巡河員,每個月有550元工資,村里裝垃圾的編織袋,重復使用,每個月都要用壞上千個。
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示范帶動還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長江、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群眾增收并舉。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四川已按時兌現集體和個人所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僅2019年,中央和省財政就向88個貧困縣補償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0.21億元。四川作為全國最早啟動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試點的省份之一,護林員從全省各貧困縣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中選聘,通過調劑天保工程國有林管護費,2019年全省聘請約8.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8萬多個家庭穩定脫貧。
“狼王”歸來背后的濕地故事
2020年1月,致公黨四川省委員會農業委員會主任、生態專家沈尤又一次來到若爾蓋濕地,在這個黃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找尋草原狼的蹤跡。
在九曲黃河第一彎唐克鄉等處,他看到幾頭草原狼正在翻越草原上的鐵絲圍欄,準備偷襲牦牛群,卻被牦牛逼退。從大小、毛色來看,其中有一頭幼狼。此行他還觀察到藏狐、藏原羚、大天鵝、高山兀鷲等高原物種。
“狼、狐貍等位于食物鏈頂端動物的出現,說明若爾蓋濕地的生物量不斷增加,食物鏈完整,生態環境在逐漸改善。”“狼王”歸來,讓每年定期前來觀察記錄的沈尤異常高興。
二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他隨成都大學社會實踐隊到若爾蓋濕地植樹治沙,“那時生態惡化,草原上一個接一個的小土包,底下是鼠害,植被根系被咬斷,風一吹,黃河兩岸草原上就刮沙塵暴。”沈尤說,草原狼逐漸稀少,濕地面積加劇縮小。
作為全球最大的高原泥炭濕地,若爾蓋濕地堪稱黃河之腎。黃河上游水量的30%來源于此,濕地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泥炭總儲量達70億立方米。其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的作用無法替代。
80多年前紅軍長征過草地時,孕育多處濕地的若爾蓋大草原廣袤豐沛,黑頸鶴引項而歌,梅花鹿俯首喝水。如何讓黃河上游恢復往昔的生態環境?
若爾蓋大草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生態圈,包括四川省的若爾蓋、紅原、阿壩、松潘、壤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黃河上游縣,約5萬平方公里。必須總體施策、各方協同。
2012年以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向若爾蓋濕地傾斜,一大批沙化治理項目投入。僅四川阿壩一個州,就向黃河流域各縣累計投資1.2億元用于濕地保護。
在若爾蓋濕地核心的花湖區域,木棧道被拆除,恢復自然生態。通過歷年擴湖補水還濕,水面由2010年的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水位新增30厘米,恢復周邊半沼澤和干沼澤上萬畝。
如今,黑頸鶴在這里翩躚起舞,紅軍長征途經的濕地沼澤又見盎然生機。
生態保護成為考核新導向
走進森林王國木里縣,只聽叢林嘯,不聞刀斧聲。
這是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角的藏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47%,森林面積約占全國百分之一。
森林一度是這里重要的砍伐資源。李龍忠記得他到木里林業局當伐木工砍的第一棵樹,3個人輪流鉆到大樹肚子里,像挖山洞一樣往外砍。“到1994年,我完成的木材生產任務近20萬立方米,相當于砍了1500畝原始林。”這位退休伐木工對記者說。
1998年特大洪災過后,中央決定長江上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實施天保工程。緊接著在西部地區實施坡地退耕還林工程。四川十萬砍樹人變成栽樹人,千萬農民割掉陡坡上最后一茬莊稼,規模前所未有的植樹造林在四川展開。
衛星從太空俯瞰,四川的綠色仿佛“開掛”一樣,快速蔓延。木里林業局將樹栽滿了木里,又栽滿了涼山,感嘆已經沒有地方栽樹。而當年伐木工人向上級爭取“留給子孫”的九寨溝,早已是舉世知名的世界自然遺產。
2017年9月,九寨溝縣被當時的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全國首批、四川第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該縣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保護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范圍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生態保護成效成為考核政績的新導向和新標尺,高質量助推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
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綠化全川行動,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效益,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實現四川山青地綠、應綠盡綠。預計2020年四川完成造林80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將達到85.8%。
2月12日,四川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若爾蓋縣、紅原縣、色達縣、汶川縣、白玉縣獲批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于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提高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整體效益,轉變生態保護地區的發展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實現流域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方興未艾的生態保衛戰、持久戰,又翻開了嶄新篇章。
(記者:陳天湖、謝佼、張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