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帶刺的鐵絲網圍欄,分割楚河漢界,阻隔在兩匹馬之間。姣潔的月光下,反射出極其刺眼的陌生灰色光,猶如凝脂的皮膚上劃出一道長長的傷痕……”一位筆名為“冰風”的詩人在他的詩作《兩匹馬,在草原的網圍欄兩側徘徊》中,直擊草原網圍欄造成的草原“碎片化”問題。
2021年內蒙古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減少網圍欄,解決草場‘碎片化’問題”,這讓冰風倍感興奮和欣慰,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
冰風的本名叫張潤生,記者問他:“你的筆名為什么叫冰風?”他答:“我喜歡冰的清冷與晶瑩,也喜歡風的自由與無形。”這也是一位草原之子對自然和純凈,以及對所有生命、生靈自在和諧的追求和熱愛吧!
張潤生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生于斯、長于斯,并長年工作和生活在北疆草原上,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美景(攝影:朱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故鄉”
“故鄉/躲在烏鴉褪色的樹窩里/回憶一條由老院落、泥巴墻陳列的落滿陽光和塵埃的鄉村小街/長大后,故鄉走進草原深處……”這首《風中的故鄉》是張潤生佇立于五月的原野上,迎著蒙古高原生機盎然卻依然有些冰冷的長風,忽然冒出的詩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故鄉。我筆下每一次寫到故鄉、回歸故鄉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感恩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追尋靈魂之根的過程。” 張潤生說。
張潤生的詩中有他心中故鄉的模樣:“夜色莊重如敖包之穹頂,聽不清/被喚醒的青草在原野上沙沙奔跑,看不見……”“我似乎熟悉這嫩芽初出的清香/我也喜歡這牛糞磚的特殊味道……”“故鄉消失于一場夢里/矗立的樓盤慢慢變矮變小,直至/低于塵埃,沉于青草的腳下……”
草原人家(攝影:朱旗)
“是一個叫‘老馬識途’的詞,把它的傷心重重絆倒”
基于這種深沉的愛,故鄉生態環境的破壞總在詩人張潤生心中隱隱作痛。
“草原是大自然創造的最神奇美景,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但草原生態系統是最嬌嫩、最脆弱的。在一個時期,由于人們沒有貫徹科學發展理念,對草原生態造成了很大破壞。”張潤生的言語中,盡是對草原生態破壞深深的擔憂和痛心。
“黑駿馬熟悉所有通向草原的路標,甚至包括白云、飛鳥劃在藍天的航道……而眼前的狀況卻讓老馬失蹄/露天煤礦,選煤廠,制革廠,化工廠……是一個叫‘老馬識途’的詞把它的傷心重重絆倒。” 張潤生在詩作《老馬識途》中,站在一匹老馬的角度去看有些陌生的草原,并透過由此產生的驚愕、悲哀來顛覆“老馬識途”的傳統認知,以此警醒世人。
草原上的馬(攝影:白敖敏)
“明天的草原,是我夢中最美麗的詩行”
張潤生用詩歌描繪多姿多彩的北國風光,展現置身于北國天空下的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風采。他的詩歌中有“秋分時節,日夜平而寒暑均。泥土的果實,喂飽了所有饑渴的嘴唇……”這樣明朗輕快的格調,也有“一切消失的必須消失,一切生長的必將生長”這樣富有哲理意味的提煉,還有“當我遭遇人生的至暗時刻,一想到泥土中的蟬蛹,渾身又重新充滿不竭的動力。”這樣充滿力量的人生領悟。
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的草原(攝影:朱旗)
同時,張潤生也不忘賦予詩歌審美功能之外的文化批判功能,比如為草原生態保護鼓與呼:“要對事關草原生態的重要課題組織科技人員進行專題研究攻關,針對草原網圍欄導致草場碎片化、違背草原生態自然法則等問題,盡快給出科學答案,及時糾正影響草原生態的行為等。”
“對于內蒙古來說,草原是最大的品牌,綠色是最美的底色。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不僅是綠色天然的生態家園,也是人類精神回歸的心靈家園。我相信,明天的草原,是我夢中最美麗的詩行。”張潤生說。就像《兩匹馬,在草原的網圍欄兩側徘徊》的結尾處,他用優美抒情的筆調所抒發的內心愿景:
月光如水,草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遠處,悠揚的馬頭琴聲和動人的長調從氈包升起
讓兩匹馬和躲在暗處的野生小動物同時豎起耳朵
他們分明感受到
那萬馬奔騰、百鳥齊鳴的場景
正跳出琴弦
走在歸來的路上
希望這樣的草原場景,不僅僅是張潤生詩作給人的撫慰,而是像他所期盼的那樣,成為動人的現實。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山地草原,朝霞為靜謐的草原涂上溫柔的酡紅(攝影:白敖敏)
(文: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
【人物介紹】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著名詩人張潤生在2021年內蒙古兩會現場
張潤生,筆名冰風,詩人,1963年11月出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多年來堅持詩歌創作,有數百首詩歌和文章發表于《詩刊》《星星詩刊》《綠風》《青年文學》《中國詩人》及《光明日報》《內蒙古日報》等國內知名報刊,有詩歌作品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優秀年度詩歌》《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中國現代詩歌精選》等權威選本,并有作品收錄于《中學生朗誦詩100首》《內蒙古70周年詩選》等。已出版詩集《白鬃馬》(作家出版社)《草原的高度》(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