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2日訊(記者 宋柏霖)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徐睿霞帶來一件《關于建設黃河幾字彎非遺館的提案》,為黃河幾字灣流區域文化保護傳承建言獻策。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哺育著中華兒女,孕育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九曲黃河,從上游進入中游形成獨特的黃河幾字彎,涵蓋5省(區)20多地市,轄區164個縣區,4140萬人,是世界聞名的文化發祥區、是西部大開發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疊加區、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該區域孕育了史前文化、歷史文化、河套文化、青銅文化、長城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諸多文化。
徐睿霞調研發現,多年來由于傳承、保護、開發利用不力,尤其是部分散落遺失在黃河幾字彎沿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消亡等生存風險,建設黃河幾字彎非遺館迫在眉睫。
徐睿霞在提案中建議,可從國家層面統籌,在黃河幾字彎非遺和旅游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建設非遺館,發掘非遺資源豐富旅游內涵,同時以旅游反哺非遺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傳播推廣,提升非遺綜合價值,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
徐睿霞認為,在黃河幾字彎非遺館建設過程中,應該從四個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支持非遺館加強展示功能和文旅功能。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優化展示功能。包括非遺物件、材料、工具、產品、展臺等靜態展示,以及傳承活動、舞臺表演、開放生產流程、營造非遺場景、人機智能交互、沉浸式體驗等動態展示。非遺館的展示可以融入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單位,推出“非遺展示+餐廳/民宿或酒店/交通工具/景點/商店劇場”等非遺旅游產品和服務,形成全產業鏈的非遺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進而建設非遺旅游綜合體和非遺旅游區。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優化文旅消費功能。提高文旅消費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體驗性和便利性,支持地方探索“非遺館+夜間經濟”的文旅消費模式。
支持非遺館提升旅游開發利用水平。對于傳統口頭文學類非遺,如神話、傳說、史詩、歌謠等,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對其進行改編和轉化,如改編為導游講解、劇場演藝、茶館說書,轉化為主題場館設計、文創產品設計、旅游宣傳片中的內容;對于傳統表演類非遺,如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等,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與有關單位和人員合作,將其開發為館內演出、景區演出、劇場演出、宴會演出等旅游演出項目;對于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類非遺,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除了收藏、展示其原真性的工具和產品,還可將手工作坊、名師工作室、傳承基地等場所轉化為文旅空間,將“生產性保護”轉化為生產性體驗,并開發具有審美、紀念、實用等功能的旅游商品和消費品;對于傳統習俗類非遺,如傳統生產、生活、禮儀、節事習俗,建議國家支持非遺館將其開發為各類習俗體驗游,且不輕易改變習俗的時間和空間,不輕易開發習俗的隱秘性、禁忌性、神圣性內容。
支持非遺館以數字技術提升展陳效果。建議國家設立專項經費,支持黃河幾字灣建設非遺數據庫,對非遺數據進行采集、分類、存儲、分析、利用和管理,為相關業務提供數據資源和服務。以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包括人物、服飾、行為、環境等要素的虛擬非遺場景,并能讓游客進行功能操作和角色扮演。以動作捕捉、三維動畫、全息成像技術還原人物動作、展示人物行為、營造全息場景。以人工智能技術感知游客的語音、表情、動作并進行回應,讓游客在智能化交互和沉浸式體驗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非遺。
支持建設“云上”非遺館。建議國家支持建設或共享云存儲、云錄制、云直播、云會展、VR全景、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設備設施,優化“云端”的非遺展示和體驗功能,打造全天候在線、永不落幕的黃河幾字彎非遺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