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依托豐厚的文博資源開展多樣社教活動。
“行走中的博物館”是內蒙古博物院的一個品牌項目。2021年,“行走中的博物館”累計開展69場,近6000名學生參與其中,《壯美北疆——內蒙古地理地貌及現生動植物》《打卡巨獸時代——內蒙古史前古哺乳動物》《青花瓷韻——中國古代瓷器通識》《紅船精神》《棋盤戰士》縱覽古今、異彩紛呈的博物館課程受到了學校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蘇虎街實驗小學的學生們說:“以前是我們去博物館看展出,現在是博物館走進學校給我們上課,博物館的課太有趣了,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可以在這里得到補充,我們班現在就有十幾個同學和我一樣都是博物館的‘鐵粉’。”
2017年,中宣部公布第三批50個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位列其中。
年復一年,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的職工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投入滿腔熱忱,用愛心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用熱情踐行雷鋒精神。
內蒙古博物院是我國民族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其展覽內容涵蓋自然、科技、民族、歷史、民俗等多個門類。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是一座橋梁,既承擔著博物院對外開放、日常觀眾接待的職責,又肩負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策劃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的使命。
自全國博物院免費開放后,各地博物館觀眾數量激增,內蒙古博物院也不例外,特別是在節假日期間,更是創下日觀眾量2.5萬余人的最高紀錄。無論刮風下雨、無論節日假日,社會教育部的全體員工始終堅持奮戰在“第一線”,用一場場專業的講解、一個個精心策劃的活動豐富公眾文化生活,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使命。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意識到現代博物館的發展理念正在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面對新形勢,社會教育部不斷活化藏品,發揮教育優勢,全力打造地區社會教育中心。
“歡樂大課堂”知識競賽、行走中的博物館、小講解員培訓班、“博苑”講壇、流動數字博物館、綜合實踐課、聚焦節慶、相約周末、互動空間和“無邊界的博物館”十大類針對不同受眾的教育項目,包括線上、線下不同傳播手段、館內館外不同傳播地點,實現了教育分類科學化,教育項目系統化,教育手段多樣化,構建了既具有民族地區特點,又符合博物館發展規律的教育體系。
“歡樂大課堂”知識競賽是一項融合了體驗型、實踐型、視聽型的互動項目。自2005年開辦至今,“歡樂大課堂”已成功舉辦了近千期,參與學生近20萬人,在國家文物局開展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推介活動中,獲得“最佳未成年人教育”項目稱號。
流動數字博物館以理念創新和科技創新彰顯魅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讓文化惠民零距離。自2013年5月18日首次展出以來,先后走進全區12個盟市的80多個旗縣,累計展出416場,行駛里程4萬多公里,隨車舉辦社會教育活動199場,讓21萬多基層群眾親身感受了博物館的文化魅力。流動數字博物館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文博產品技術獎”和第九屆“薪火相傳——尋找中國文物故事杰出傳播者”團隊獎。
依托內蒙古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舉辦的“博苑講壇”累計開展了83期90場講座,先后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首批“文化宣傳品牌”和“內蒙古品牌講堂”榮譽稱號。
緊密圍繞陳列開展的“相約周末”活動設計開發近150門課程,舉辦活動300余場,參與觀眾6000余人。
內蒙古博物院以其豐富的展覽內容、多樣的教育活動和優質的文化服務,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好評,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內蒙古博物院,感受內蒙古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主管劉弘軒說:“今后,我們將繼續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和文化服務,努力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當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弘揚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文博人的貢獻,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芒。”
(記者:馮雪玉,原標題: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記第三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