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
羊群在內蒙古草原上悠閑覓食(攝影:新華社記者 彭源)
上世紀50年代初,這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風靡全國,喚起了無數人對內蒙古的向往。
多少年來,悠揚的草原歌曲、飄香的奶茶和馬奶酒、如星星般散落于草原的牛羊、飄著炊煙的蒙古包,成為人們對內蒙古的第一印象。
草原上的蒙古包(攝影:新華社記者 貝赫)
事實上,內蒙古的精彩與豐富還遠不止這些。在這片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面積達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納著更多的美麗與傳奇。
草原上的馬群(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神奇土地 生機無限
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家鄉……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似一只矯健的雄鷹,雄踞在祖國邊疆,似一匹昂首奮蹄的駿馬,馳騁在祖國北方。
山川、河流、湖泊、沙漠、草原……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遍布境內。
內蒙古境內黃河景觀(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彭源)
這里森林面積居全國之首,是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這里草原面積居全國之首,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和人工林(新華網發,攝影:王正)
這里有綿延起伏的沙海,這里有碧波蕩漾的高原湖泊,這里有第四紀的火山景觀,這里有獨特的內蒙古花崗巖石林,這里有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聚集地,這里有神奇浩瀚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騰格里沙漠風光(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這里有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口岸,這里有亞洲第一大濕地額爾古納濕地,這里有數不勝數的“獨特”和“唯一”,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偉壯觀的錦繡山河,孕育著無限生機。
這,就是內蒙古。
額爾古納濕地秋景(攝影:新華社記者 鄒儉樸)
天堂草原 詩與遠方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牧民在草原上驅趕馬群(攝影:新華社記者 彭源)
穿越千年歷史時空,魏晉南北朝時期膾炙人口的《敕勒歌》,至今仍傳唱不衰。歌中所描繪的正是內蒙古敕勒川草原的多彩畫卷。
水草豐美的輝騰錫勒草原(攝影:新華網 肖和勇)
內蒙古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一望無際的草原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一幅幅迷人風景畫。
冬日的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景色壯美(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在這里,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人們的心海和大地一樣寬廣。
草原上套馬的漢子(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在這里,當鴻雁飛過高高天空,當駿馬踏水渡河而來,當馬頭琴聲在耳畔響起,你的心一定會深深地迷醉。
她像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以美好的向往和博大的胸懷,吸納了自然界所有的精華和奇觀。
天堂草原,詩與遠方,這里的風景俯拾即是,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這,就是內蒙古。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的杜鵑花(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彭源)
綠色畫卷 壯美北疆
深紅淺紫滿山丘,開到夏來未肯休。 進入5月,春夏之交的內蒙古大地,嫩枝舒展,新葉舞動,空氣中彌漫著花朵的芬芳。
游人在扎蘭屯市一處杜鵑花海中賞花(攝影:新華社記者 貝赫)
橫跨“三北”、毗鄰八省區,內蒙古是我國正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
位于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的蘇木山森林公園綠意濃濃,景色宜人(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緊緊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自然保護區及濕地保護建設等多項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項目。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生態功能區(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完成營造林6884.2萬畝、年均人工種草29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7197.5萬畝,占全國治理面積的40%以上。
阿爾山駝峰嶺天池(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經過多年綜合治理,內蒙古森林覆蓋率達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實現“雙減少”,重點沙化土地治理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四大沙漠相對穩定,四大沙地林草蓋度均有提高,部分地區呈現出“荒漠變綠洲”的景象。
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拍攝的治理后的毛烏素沙地(無人機照片2020年9月拍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如今的內蒙古,不斷繪就天藍、山青、水碧、土凈的美麗畫卷,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一座碧綠如染、牢固堅實、繁榮穩定的萬里綠色長城正在祖國北疆大地雄雄挺立。
這,就是內蒙古。
2021年11月27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成群的候鳥棲息在剛剛封凍的冰面上(攝影: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 )
民族團結 和衷共濟
內蒙古自治區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一直被譽為“模范自治區”。
內蒙古興安盟各中小學校十分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多年來從娃娃抓起(興安盟委宣傳部供圖)
75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內蒙古始終保持著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草原上處處上演著民族團結進步的感人事跡。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蒙古族刺繡產業帶頭人白晶瑩在指導農牧民繡娘進行刺繡創作(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人們忘不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感人故事,“國家的孩子”在草原母親的精心呵護下迎來新生,茁壯成長。
“草原母親”都貴瑪和她撫養過的斯日巴勒在一起翻看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人們忘不了,“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67年前,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8萬多名各族兒女在北疆荒漠筑起“鋼城”。
1959年9月7日,竣工后的包鋼一號高爐開始烘爐(攝影:新華社記者 陸軻)
人們也忘不了,通遼等地遭遇最強暴雪之時,內蒙古各族群眾心手相連,一幕幕戰風斗雪的暖心場景。
2021年11月11日,在通遼市區,居民們自發清理積雪(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人們更忘不了,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各級各地奮力馳援, 克服重重困難有效處置了二連浩特、額濟納、滿洲里、呼和浩特等地新冠疫情的守望相助……
2022年3月17日,網格員和志愿者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警備區小區對出入小區的居民進行健康碼查驗(新華網發,攝影:丁根厚)
在這里,民族團結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400余萬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這,就是內蒙古。
2021年12月1日,內蒙古牙克石市郊外出現霧凇美景(新華社發,攝影:余昌軍)
經濟蓬勃 潛力無限
東風勁吹千帆舉,春潮涌動萬象新,75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眼下的內蒙古大地,重大項目建設正酣。
2022年3月,217省道烏海市海勃灣繞城一級公路橋面施工現場(新華網發,攝影:吳世哲)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推動現代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是內蒙古著力探索的重要課題,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
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攝影:朱森 )
如今的內蒙古,正在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產業、新動能,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逐漸成形,“一煤獨大”的狀況明顯改變,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斷破題解題、見行見效。
位于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中、由近20萬塊光伏板組成的“駿馬電站”(無人機全景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截至2021年底,內蒙古新能源裝機達5370萬千瓦,居全國前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躋身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之一。
中鐵呼和浩特局包頭西站(無人機照片)。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鐵路編組站,包頭西站每天的煤炭運輸量可達3萬噸以上(攝影:新華社記者 朱文哲)
推開2022年大門,內蒙古經濟在奮發圖強中砥礪前行。一季度內蒙古GDP達5078.4億元,同比增長5.8%,跑贏全國平均水平。
敕勒川草原盛夏風光(新華網發,攝影:樂炎)
如今的內蒙古正在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產業、新動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前景光明,“顏值”與“產值”比翼齊飛。
這,就是內蒙古!
(監制:王宇天,策劃:李國棟 郝芳芳,文字: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