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城南郊區外的黃河源昆侖社區,在這個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易地搬遷社區里,每到入夜后還能聽見“嘎吱、嘎吱”的紡織聲,原來這是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加工車間編織氆氌和其他紡織品發出的聲響。
車間里整整齊齊的紡織機器排成數排,50多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剪毛、拈繩、燙染、編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雖然年過半百的他們還在日夜勞作,但從喜悅的笑容里能看出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與堅持。
曲麻萊縣措池村位于國家公園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自2006年起,為響應國家提出生態移民政策,這片土地上的牧民放棄了朝夕相處、世代繁衍的牧場,搬到了黃河源昆侖社區。
牧民是搬進來了,但這些人的生活安置怎么辦呢?曲麻河鄉黨委、政府本著搬得出、住得好、能就業的思路,集中謀劃、共同發力、因情施策,2016年通過縣農牧局籌集了25萬元扶貧資金,建立了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以出售手工編織的藏式手鏈、圍巾、腰帶等紡織品為主,真正實現了讓“牛羊毛”變成“紅票票”。
思路有了,產品如何銷售到更廣闊的市場去呢?“一個品牌、一家網店,就可以讓這些好東西走南闖北,銷往全國各地!”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林泉十分熟悉網絡銷售,因為多年前工作原因,與措池村結下不解之緣,在她的指導和帶領下,產業銷售思路逐漸清晰起來,以客戶需求為引領,加強藏式花樣編織培訓,打造線上線下客戶庫,切實暢通了賣貨渠道,提高了銷售收入。
“經過多年來的經營,現在措池村的手工藝品已銷往全國各地,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訂單特別多,而且有時候還供不應求,現在大部分收益集中在網上, 一個月最多的訂單有1萬多個,2021全年凈收入就達14萬元,有時候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必須叫同學或朋友過來幫忙。”負責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網銷的白瑪拉吉高興地說道。
措池村“兩委”通過采取“黨支部+基地+平臺+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57名脫貧不穩定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年增收5萬元,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盤活了村集體經濟。
仁青就是受益的一員。他家里只有一個80多歲的老母親,收入主要來自草場補助,一年不到3000元,但自從他來到加工車間,由一個普普通通的牧民變成氆氌紡織的熟練工人,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隨著技術不斷嫻熟,現在除了每月2000元的工資,還有年底的分紅獎金,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感謝黨的關懷,手工編織技術不僅給我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給了我一個穩定的就業崗位,現在我靠著自己的雙手養活著老阿媽,發自內心感到自豪。今后我還要努力工作,多攢些錢,準備自己開一個藏式手工藝品小作坊店,這是自己未來的一個目標。”仁青一臉興奮,眼里仿佛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激動地說。
如今,一串串手鏈、一件件圍巾、一條條腰帶......這些獨具藏式風格、最有民族特性的手工藝制品,通過網絡走向千家萬戶,銷往省外市場。收入的增長,生活環境的改善,使措池村牧民群眾共同致富的信心與決心越來越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