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南州),因地處青海湖之南而得名。在這里高寒草地不僅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也是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海南州廣袤草原上走出生態、生產、生活共贏之路的孜孜探索,引人注目。
同德縣有機(良種)牦牛繁育示范園區(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立夏過后,暖陽高照,草原泛綠。在海南州同德縣河北鄉,格什格生態畜牧業專業合內,理事長才旦準備將牦牛從冬季牧場轉場到夏季草場。成群結隊地牦牛在圈舍周圍“撒歡”,場面好不壯觀。
才旦祖輩以放牧為生,這些年通過集中發展牦牛產業,日子逐漸過得殷實起來。去年,合作社劃入當地有機(良種)牦牛繁育示范園區,為合作社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才旦的記憶中,幾十年前,因長期超載放牧、粗放管理和近親繁殖等原因,牦牛生產性能低下,到7歲才能出欄,還賣不上好價錢,牧民的生活經常陷入困境。為改變這一狀況,2012年,同德縣建立有機(良種)牦牛繁育示范園區,通過省畜牧專家指導做提純復壯,使良種程度覆蓋到95%以上。
健碩的牦牛(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以示范園區為契機,十年間,同德縣在堅持中探索變化,在變化中創造新生活,目前全縣共有181個合作社、141個家庭牧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了青海省重要的牦牛主產區之一。
2018年,共和縣倒淌河鎮次汗達哇村東周才讓一家生活迎來轉機,村上成立的尕海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藏羊養殖成為產業發展重點。
次汗達哇村137戶354人全部入股合作社,藏羊、牦牛、耕地和草場也都折股量化,共入股草場2607公頃、耕地173公頃,東周才讓的生活有了奔頭。2019年,次汗達哇村實現整村脫貧。去年,次汗達哇村人均收入達到1萬余元。
午后的貴德縣常牧鎮都秀村艷陽高照,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先巴扎西剛把牛群趕回牛棚,便開始忙著投喂飼料。
“合作社養殖了200頭牛,輻射帶動了6戶牧民,去年每戶分紅兩萬元。”先巴扎西說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貴南縣萬畝油菜競鮮艷(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常牧鎮擁有宜農生產的耕地資源,宜牧發展的草場基礎,具備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半農半牧產業優勢突出。目前,常牧鎮牛羊存欄30萬只,擁有40多家養殖合作社。
走進共和縣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的“水培牧草”種植大棚,一株株綠油油的牧草在奮力生長。
作為以發展畜牧產業為主的海南州,牧草質量的好壞對畜牧業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水培牧草”卻如一劑良方,能夠緩解天然草場的壓力,為養殖牛羊和維護草畜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
公司總經理索南仁青說:“水培牧草可以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把天然草場的載畜量控制在一個平衡的范圍內,這就通過種草養畜、以草定畜保護了當地草場,從而也就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畜牧業發達不發達,就看草產業發達不發達。這些年,海南州堅持做大做強草產業,不斷培育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草產業龍頭企業,通過“種草養畜、以草定畜、草畜聯動”的方式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以此來保護天然草場。
藏羊高效養殖(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達杰是貴南縣的牧民,在他眼里,藏羊是草原上的“珍珠”,也是牧民群眾增收的“寶貝”。
近年來,貴南縣依托“1210”藏羊發展模式(即:藏羊保種養殖協會+2個示范村+10個合作社),形成“企業+合作社+牧戶+基地”的產業鏈,助力黑藏羊擴繁和牧民增收。目前,藏羊保種規模增加至2.4萬只,同比增長120%。
縱觀海南州的發展歷程,畜牧業對振興農村牧區經濟,促進農村牧區發展,提高農牧民收入和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全省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海南州牦牛、藏羊養殖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
眼下,按照青海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部署,海南州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充分利用高寒地域特征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貢獻著“海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