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爾沁沙地上,有種叫“塞外紅”的小蘋果頑強、茁壯地生長,如今已長勢喜人。
“塞外紅”蘋果,又叫錦繡海棠、雞心果,是內蒙古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寶俠及科研團隊歷經20多年自主選育出的蘋果新品種。
“塞外紅”成熟時果面濃紅,集“香、脆、甜”三大優點于一身,有中國“袖珍”蘋果之稱,填補了通遼市小蘋果品種自主培育領域的空白,豐富了我國北方抗寒小蘋果的品種資源。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北緯42°至45°之間,土壤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適宜中小蘋果樹栽植。
1990年,通遼市林草所對全市果樹開展調查,經過科研人員的選育研究,培育出新的寒地蘋果品種,并于2012 年申報命名為“塞外紅”蘋果。
2012年,通遼市林草所完成了 “優質小蘋果——‘塞外紅’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科研成果,解決了“塞外紅”蘋果栽培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塞外紅’蘋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技術研究與示范”成果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突破了寒地蘋果傳統整形方式,改大冠稀植為小冠密植,實現了寒地蘋果早結果、早豐產、高品質、省力化栽培的目標,在寒地果樹生產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依托科研成果,通遼市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級項目資金,在庫倫旗先進林場、科爾沁區西歸力村、開魯縣保安農場、莫力廟蘇木遼豐村等旗縣區選取有代表性地塊建設了10余處、5000余畝“塞外紅”蘋果試驗示范基地,推廣“塞外紅”蘋果優良品種,示范現代果樹科學管理新技術新模式,極大地調動了通遼各地農牧民種植“塞外紅”蘋果的積極性。
“塞外紅”豐收(資料圖,攝影:華維光)
同時,通過開展農閑季節集中培訓、成熟季節組織果農現場觀摩等方式,讓果農學習和掌握“塞外紅”蘋果栽植、采收、銷售和貯藏保鮮等各項技術,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00余場次,培訓技術骨干和基層林農果農5萬余人次。建立技術指導微信群10余個,發放《“塞外紅”蘋果良種科學種植技術手冊》等實用技術手冊,并通過直播平臺指導果農學會種植和管理果園。
多年來,“塞外紅”蘋果被納入國家優質特色小蘋果種質資源庫,2018年通過國家林木良種審定,成為內蒙古首個通過國審的蘋果品種;2019年,獲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優質果品大賽銅獎;2020年,榮獲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銀獎;2021年,獲頒自治區首個中國森林認證證書的經濟林樹種;2022年,獲得國際森林認證認可計劃PEFC標識,這顆小蘋果走出了“國際范兒”。
十年樹木,這顆小蘋果讓昔日的科爾沁沙地披上了綠裝,讓全市8個旗縣區林農的錢包鼓起來,讓全市的林果產業“含金量”更足。
2012年以來,通遼地區“塞外紅”產業發展迅速,以“塞外紅”為代表的經濟林果品產業已形成規模。據了解,今年全市“塞外紅”種植面積達到 30余萬畝,約占全市有林地面積的1.5%,每畝效益最高達1萬元。
一顆小蘋果興了一座城,通遼市已成為蒙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寒地特色蘋果栽培的技術樣板,果品遠銷國內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通遼“塞外紅”享譽海內外。(文:薛一群 王曉飛)